• <tr id='V1D7oj'><strong id='V1D7oj'></strong><small id='V1D7oj'></small><button id='V1D7oj'></button><li id='V1D7oj'><noscript id='V1D7oj'><big id='V1D7oj'></big><dt id='V1D7oj'></dt></noscript></li></tr><ol id='V1D7oj'><option id='V1D7oj'><table id='V1D7oj'><blockquote id='V1D7oj'><tbody id='V1D7oj'></tbody></blockquote></table></option></ol><u id='V1D7oj'></u><kbd id='V1D7oj'><kbd id='V1D7oj'></kbd></kbd>

    <code id='V1D7oj'><strong id='V1D7oj'></strong></code>

    <fieldset id='V1D7oj'></fieldset>
          <span id='V1D7oj'></span>

              <ins id='V1D7oj'></ins>
              <acronym id='V1D7oj'><em id='V1D7oj'></em><td id='V1D7oj'><div id='V1D7oj'></div></td></acronym><address id='V1D7oj'><big id='V1D7oj'><big id='V1D7oj'></big><legend id='V1D7oj'></legend></big></address>

              <i id='V1D7oj'><div id='V1D7oj'><ins id='V1D7oj'></ins></div></i>
              <i id='V1D7oj'></i>
            1. <dl id='V1D7oj'></dl>
              1. <blockquote id='V1D7oj'><q id='V1D7oj'><noscript id='V1D7oj'></noscript><dt id='V1D7oj'></dt></q></blockquote><noframes id='V1D7oj'><i id='V1D7oj'></i>
                9787520392259
                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与发展

                出版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苗绿,曲梅

                发布时间:2022年4月

                点击封面查看大图



                本书重要研究发现如下:

                 

                ■ 国际学生年增长率下降,国际学生占比远低于世界平均值,来华留学工作应数量和质量并重。

                ■ 在质□量方面,应从源头出发,加快海外中国学校和中国¤国际课程的建设,为来华留学积蓄优秀人才。在数量〒方面,可以适当引入市场化方式,允许高校自主定价,释放高校吸引自费留学生的潜力和积极性,使来华留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 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亚洲学生最多,未来还需加强◣对一些国际影响力大、地缘ξ 战略位置重要的国家学生的吸引力度,培养更︽多的知华派、友华派。

                ■ 长三角地区国际学生增长速度快,国际学生分■布“去中心化”态势明显,优势地区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 来华留学正经历重要转型,从以前仅关注学习和生活,转向重视发挥国际学生这一潜在人才资源的作用。

                ■ 来华留学生就业意◥向多元,是创新创业、企业走出去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推动力。

                ■ 需※要更进一步强化海外留学生作为中外人文交流重要桥梁的认知,通过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留学ζ 生,增进中外了解和互信。

                 

                本书共包含八个章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思想,前四章关注的是№“聚才”,第五至七章关注的是“用才”,最后一章是建议。具体而言,第一章展现了全球国际学生竞争的图景。第二章对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前两章均采用了国际比较视角,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国外信息作为参考。第三章分析了“留学中国”品牌的优势与不足。第四章呈现》了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地方差异和五个典型省市在来华留学方面的特色。第五章呈现的是关于国际学生就业偏好和就业阻碍因素Ψ 的调查结果。第六章呈现了国际学生在华工作政策研究,可帮助实践者了解国内政策概况,也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改革依据。第七章则较为全面分析了在华国际学生就业能力支持体系的现状、特点。第八章就如何促进来华留学工作发挥“聚才”“用才”作用提出了九条建议。

                 

                来华留学工作应数量和质量并重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留学目的国,但2018年时国际学生年增长率已下降至0.62%,远低于21世纪初以来全球1%-7%的国际学生年增长率。此外,中国国际学生人数占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数的比例为1.2%左右,而这一比例的世界均值为2.38%左右,北美和西欧地区更是高达7.33%。还需注意的是ξ,来华留学生中近一半都是来华短期交流的非学历生,而英美等发达国家非学历生数量不到10%。并且,受疫∞情影响,到目前为止,大量来华留学生仍滞留海外。

                当前,深化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仍是我国新时期发展方向,与经济高质量开放发展相适应,人文交流及软实力建设尤需增强。我们需要∑ 更进一步强化海外留学生作为中外人文交流重要桥梁的认知,通过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留学生,增进中外了解和互信。此外,还应认识并进一步开发来华留学生的经济价值。英美澳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国际学生的经济价值,国际学生支付的高昂学费及其住宿、零售、交通、健康保险等领域的消费为其留学所在国贡献了十分『可观的收入,并能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

                国际学生占本国高等教育学生人数比例(%)

                本书认为,在质@量方面,应从源头出发,加快海外中国学校和中国国际◇课程建设,为来华留学积蓄优秀人才同时,重视“留学中国”的品牌价值,适当引入市场化的方式,允许高校特别是具有较高国际声誉的高校自主定价,释放高校招收自费留学生的潜力和积极性,使来华留学为中国经济增长做贡献。

                 

                亚洲国际学生最多,生源地结构需稳中求变

                据教育部︽统计,2010-2018年间,各大洲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人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亚洲学生人数最∮多,2018年达29.5万人;非洲学生增速最快,2018年与2010年相比增长■近5倍,但2018年时数量也仅为8.16万人,远低于亚洲学生人数。另外,中国的十大国际学生来源国也并没有非洲国家。事实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学生更多,并非中国的特殊情况,亚洲另一主要留学目的地——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考虑到全球人口趋势、国际学生流动趋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因素,CCG分析指出,未来,来华留学生源地结构应该还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但是,来华留学生源地结构应稳中求变。以美国来华留学生为例,近几年,中美关系处在非常微妙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应该是加大人员交流力度,但实际情况却是美国已从来华留学生来源国第三位╳跌至第五位。因此,CCG研究建议,除了继续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中国还应该确定一批国际影响力大、地缘战略位置重要的国家(例如美国、印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越南、巴西等),加强对这些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度,以为中国吸引、培养和输送更多的知华派、友华派,促进中国的全球化进程。

                 

                长三角等优势地区应发挥辐射①带动作用

                由于中→国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上存在较大差距,来华留学教育在各地发展并不均衡。本书呈现了各省市、四大经济区域的国际学生情况,还特别呈现了京津冀(采用北京、天津、河北数据)和长三角(采用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数据)两个城市群的差异。从两个城市群分别吸引的国际学生总数(包含学历生→和非学历生)来看,在2010-2018年之间,两地国际学生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京津冀呈上升幅度较缓,长三角上升幅度较大。长三角国际学生总数在2014-2015年间实现了对京津冀的超越,此后一直保持领先态势,并且差距逐渐扩大。具体到两区域内卐各省国际学生增长率(2010-2018年),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河北增速最快(2010-18年增长111%),但基数最小(截至2018年为5429人),北京增速最慢(增长22%),但基数最大(截至2018年80786人),因此京津冀内部仍是北京占据主导地位。而在长三角城市群包含的四个省份里,除了上海增长率仅有43%,其余三个省份的增长率均达到了200%以上(江苏226%、浙江263%、安徽261%),且江浙与上海的留学生基数相差相对较小(截至2018年分别为上海61400人、江苏45778人、浙江38190人),因此长三角地区〗留学生分布“去中心化”态势明显。从两↙个城市群内部变化来看,北京和上海在各自城市群的留学生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北京呈浮动下㊣降,且下降幅度不超过10%,仍然吸引着京津▓冀地区超过七成的留学生;上海占比逐年稳定下降,下降幅度超过20%,近几年占比已经不足五成,进∏一步证明了长三角地区国际学生分布的“去中心化”态势。

                除了数量上的差异,各地在吸引和留住优秀国际学生的方式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例如,北京¤走得是高端化发展之路,上海则致力于内涵式发展,广东依旧保持着奋起直追、开拓创新的风格,四川则根据其区位优势采用了“突出南向”的发展策略,而陕西倚靠文化底蕴和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掘机会。CCG研究指出,希望来华留学优势地区能够对周边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优秀来华留学毕业生的共享,一方面为优秀来华留学毕业生发挥作用提供⊙更大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储备优秀国际人才。

                 

                开发国际人才资源,助力中国“走出去”

                当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面临着不了解投资国法律规章、不熟悉海外消费文化和缺少海外管理经验等问题。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随着中国企业的深入参与,包括政治风险、文化障碍、法∩律体系差异及环保劳动等在内的问题逐一显现。若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企业就需要大量招聘熟悉投资国环境又对中国具有一定了解的国际化人才。本书中对来华留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发现,73%的受访学生有在中国驻海外机构就业的意向,这对于国际化人才紧缺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因素。

                此外,该调查还发现有不少国际学①生表示希望到外交机构或国际政府间组织、公共服务机构、非政府组织☆工作。目前,关于加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呼声很高,但培养对象通常是中国学生。国际学生也可以成为潜在培养对象,这将有利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

                但是,过去受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国际学生在华实习【、就业、创业十分艰难。2016年起,一些促进国际学生在华工作的出入境、居留政策开◣始施行,全国各地也◆涌现了一些鼓励国际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就业能力的支持措施,这说明,目前来华留学正经历重要转型,即从以前仅关注学习和生活,转向重视发挥国际学生这一潜在人才资源的作用。CCG研究建议,鼓励中外≡学生在文化交流、科技创新、对外贸易、全球治理等领域中携手共进,实现从“分蛋糕”到“做大蛋糕”的思维转型,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实现梦想。

                 

                CCG 长期致力于人↘才国际化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人才、国际移民、华人华侨、出国留学和回国发展等领域开展并承接重大研究课题,举办系列活动,出版相关图书并发布系列研究报告。CCG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连〖续出版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等蓝皮书,连续翻译出版国际『移民组织(IOM)《世界移民报告》,在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出版包括 “China’ 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Development”在内的多部英文著作,为中国国际人才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 录

                第一章?全球人才竞争中的国际学生

                一、全球化时代的“第一资源”

                二、关于国际学生的多国之争

                三、国际学生的多重价●值

                四、国际学生的全球流动趋势

                 

                第二章?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来华留学工作的历史进程

                二、国际学生对华贡献●

                三、国际比较视角下来华留学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留学中国”品牌的优势与不足

                一、“留学中国”品牌的优势

                二、“留学中国”品牌的不足

                 

                第四章?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地方差异与特色

                一、各地国际学生数量比较

                二、来华留学的地方特色

                 

                第五章?国际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一、样本特点:哪类国际学生ξ关注就业?

                二、国际学生就业偏好

                三、国际学生就业阻碍因素

                四、国际学生就业意向的启示

                 

                第六章?国际学生在华工作政策现状

                一、相关规范性文件及术语

                二、主要管理部门及其责任

                三、国际学生在华工作政策

                四、国际学生在华工作政策的不足

                 

                第七章?多方行动提升在华♀国际学生就业能力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二、提升在华ㄨ国际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形式

                三、在华国际学生就业能力支持体系的特点

                四、在华国际学生就业能力支持案例解析

                 

                第八章?关于促进来华留学工作发挥“聚才”“用才”作用的建议

                一、建设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

                二、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招生策略

                三、确立来华留学“入学-就业”全过程评价体系

                四、加大海归和外籍教师引进和♀支持力度

                五、创造多样化的中外学生共处机会

                六、适当开放来华留学教育高校自主定价权

                七、构建发挥『国际学生作用的政策协调机制3

                八、推出更灵活明确的国际学生实◣习、就业、创业政策

                九、完善国际学生就业能力支持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国际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及结果

                后记